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高校信息 - 高校资讯 - 正文
英孚凭什么成为奥运的最终选择?
来源:不详 2007-3-27 14:42:00 【字体:小 大】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地请到了两位嘉宾到我们的访谈间接受我们的专访,一位是英孚教育中国区总裁Peter winn先生,另外一位是英孚教育负责市场和业务拓展部的副总裁Michael lu先生,欢迎二位,跟我们搜狐的网友打个招呼吧。

  Peter winn:大家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搜狐的网友聊天。

  Michael Lu:很高兴来到搜狐,特别幸运,我们都是奥运的合作伙伴。

  主持人:特别的亲切是吧。昨天英孚在中国大饭店举办了盛大的新闻发布会,宣布英孚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语言培训服务供应商,在这里要再次祝贺英孚。语言培训服务供应商的概念是什么,顾名思义肯定是进行语言培训的,但具体是培训谁?培训多少人?培训后这些人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二位能不能跟我们介绍一下?

  Peter winn:我们提供给奥运的培训,其实是一个全面的培训计划,包括3000个奥组委成员、250个翻译者、120个技术人员、超过100个奥组委筛选的代理一些地面奥运活动的领导,代表不同的国家,他们派过来的代表组。

  主持人:都是语言培训,都得英语吗,还是有其他语种?

  Michael Lu:都是英语,但是这些人做现场翻译、技术人员、裁判,这几类人可以说在比赛的时候是特别关键的,因为他们在奥运会时候是代表了中国英语的水平。

  主持人:经过培训之后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他们的培训又有什么特点呢?

  Michael Lu:我们会给裁判三个月密集封闭的培训,可能会对他们去一个国外的地方,他们入住,天天学英语。

  Peter winn:全面融入一个语言环境,就是英语的世界,百分之百就是全部学英语的,所以无法说中文,就是强制性的。

  主持人:我觉得他们会好惨。

  Michael Lu:也会很好玩。

  Peter winn:就好像掉进一条“英语河”里,需要拼命的挣扎。首先从第一部分开始是比较辛苦的,他们就觉得很惊讶、很尴尬,但是我们会给他们进行培训,他们会慢慢的适应,然后他们不知不觉的就会在三个月以内说到一口流利的英语。

   主持人:那开始肯定是一个比较难挨的过程,也是一个摆脱语言障碍的过程。

  Peter winn:对,但是他们会获得很多,而且他们的成就会很大。

  主持人:那么跟普通英语学习者不同,他们都是奥运会上很重要的参与者,对他们的培训有什么特点呢?

  Michael Lu:对,以培训为主。还有他们的水平,根据我们的教学系统,像每个新学员一样,奥组委、裁判或者这些翻译者,都是会经过我们专门设计的水平测试,这个测试又包括电脑一部分的测试,还有一部分是口语的测试,所以都会测试他的读写、他的理解能力,还有他口语的水平。按照他们的水平来量身定作,分组,所以也许在某一组内,比如说翻译者我们还会细分水平。

  主持人:就是说分类是很细化的,流程是特别专业和针对性的。

  Peter winn:对,学习方案是完全按照个人的情况而定的,这个其实是跟我们一般的教学方式类似的,在我们的学校,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在深圳,我们给每一个学生一个完全个人化的一个学习方案,按照他的口语阅读和读写的英语水平定课,就是定下来一个完全个人化的学习课程。

  主持人:就是个性化的这样一个服务。

  Peter winn:对。

  主持人:整个培训服务的价值是多少?除了培训之外还有什么其他形式的体现?

  Peter winn:对奥组委来说这个价值是很高的,其实是无限的,因为对他们来说他们的代表能够用英语比较流利国际性的英语表达他们的想法,跟媒体沟通、跟他们其他国家派过来的代表沟通,这个价值是无限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他们因为这个原因就选择一个既有经验,又是一个全球的公司来定下来这个培训方案。

  Michael Lu:如果你想问我们给他们所有培训的价值这也比较满难衡量的,因为他们就类似我们一些企业客户,量身定作的。

  Peter winn:其实具体的价值是很难说的,因为我们并不是想为了帮助奥组委我们有多少钱能投资投在这个项目上,我们并不是这样想的,我们首先要为北京、和中国效劳,我们要投资多少钱,其实我们没有一个限制,就是说我们超过多少就暂停,不是这个概念,我们就是跟奥组委会谈他们的需求怎么样,而我们怎么能够利用我们在其他的国家最实用、最高科技、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能提高英语水平。

  主持人:就是现在把事情先做好了,就是说先把这个事情完善了、完成了,但是是没有具体的上限或者下限的。

  Peter winn:是的,这个不像年的媒体方案或者广告的计划,不是说有多少预算能投在这个项目,其实我们并不是这么考虑的。

  主持人:我们知道在中国外语培训市场上针对高端客户,像华尔街、昂立、贝立兹、帕特森等等,都是你的竞争对手,这几家能成为中国市场站稳脚跟,那说明各家都有各家的优势之处,那么为什么英孚能够突破重围,成为在激烈竞争中最终冲线成功,赢得奥组委会的青睐?肯定有他自己的原因,,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Michael Lu:我只能说代表英孚来说,我们是最专业的英语培训机构,而且是最实际能够提高他们最关键人员的英语水平,我们针对奥运的培训,不是做一个英语写作的培训,要在很关键的时刻对全球媒体用英语来表达出很关键的信息,这个无论是某一个官员来翻译、某一个官员的演讲或者是某一个比赛的成绩,这都是非常非常关键的。

  Peter winn:你无法预料媒体会提出问题出来,所以这个培训需要全面的深入的,也是需要专业的。所以简单地说,为什么会选择英孚,我觉得有两三个很具体的原因:

  第一,经验。英孚是有超过45年的历史,所以就有很长时间的教育经验,英孚在这45年累积了很多经验。我们在欧洲有一个研究中心,在澳大利亚有考试中心,我们在80多个国家有分校,所以我们就把语言的教育变成一个专业,我们研究中心有不少的博士来研究人怎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通过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学到最多,所以一直在研究,以便发展出新的教学方式,所以这个简单说是经验。经验也包括我们1988在汉城,也是当奥运会培训的供应商,所以我们已经有奥运会的经验。

  第二,国际性,全球性的概念。奥运会虽然是在北京举办,但是实际上是一个全球的活动,完全国际性的,所以最好是选择一个完全国际性的公司提供服务,英孚确实是完全国际性的公司,是在瑞典建立的,在美国发展出来的,然后在全球扩展。所以这个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第三,我们的教学方向、我们教学的方法不是完全传统的,也不是完全比如上互联网学习的,所以我们也有高科技的技能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效率,但是也有面对面的,还是保留了下来,把这两个混起来放在一起,我们就发展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案。所以效果总而言之,第一是经验,第二是国际性,第三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第四个,我们一直很重视中国,很看好中国市场,一直为中国提供服务,一直为中国效劳,我们在中国已经有十年的经验,你提到的其他公司基本上超过了他们在中国的时间,所以也许奥组委也会考虑。

    但是我们要强调一下,选不选择我们是他们的判断,但是实际上他们到底用什么来判断我们代表不了。

  主持人:谈一谈上次的汉城奥运会,那时候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那时候互联网没有这么发达,可能原始一些。

  Michael Lu:其实1988年世界是不一样的,所以当时我们的业务在汉城没有在当地的语言培训学校,不像现在中国有80所在国内的,我们当时国际学校在欧洲、在美国,当时我们是培训志愿者,把志愿者送到我们英国或法国的培训学校。

  主持人:大概有多少人?

  Michael Lu:有几百个人,当时当然有一部分是韩国奥组委的需求。

  Peter winn:所以他们通过在海外培训之后回到汉城,他们能跟不同国家代表的团体交流、沟通

  Michael Lu:我们国际语言学校的使命也是说不仅让学员学英语、法语,而是把他带到那个国家,真正融入那个环境,因为有语言环境才能真正提高水平。

  主持人:所以当时提供的培训就不仅是语言,背后还有很多文化方面的熏陶、国家背景知识的了解。

  Michael Lu:对,所以我们想达到这个目标,学员进入我们的中心也应该是进入一个英语学习环境,特别是我们每一个在上海、广州、深圳的学校,都有一个承诺,说你在这个中心尽量说英语,尽量给学生一个纯英语的语言环境。

  Peter winn:学生们必须要同意,在进入学校在学校的环境需要说英语。

  主持人:对于一开始的,可能英语不是很好的人肯定是一个痛苦的经历。

  Peter winn:说实话有一个门槛,在这个门槛以下的学员我们会允许他使用中英,但是超过一定的水平我们要求学生必须要说英语,虽然这个很痛苦,但是过了时间之后他们会慢慢发现习惯了,并不是那么痛苦。

  Michael Lu:当我回到祖国来提高我的中文水平,我去的学校也是有各个国家的学员,但是你没办法只能用英文,比如有一些学生是日本学生,他英语不大好,只能用中文,所以这是国际语言学校的好处,所以我们在国内的英孚学校也有这样的培养环境。我刚刚提的只是一少部分,比如我们还有生活俱乐部、还有演讲,都是英语来做的,都是我们的在校课程,也是外教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教育中心来代课的。

  Peter winn:是这样的情况,中国人有很强的英语语言基础,一般来说通过大学他们大部分学英语的学生语法方面、写字方面、阅读方面基本上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口语不行,是哑巴,所以我们怎么能够在口语方面提高水平,这个必须要有一个环境。第二必须要反复的练习,不要怕犯错误,中国人说脸皮要厚,首先要有足够的信心把你的想法说出来,然后老师们会慢慢帮你调整,但是你不要太害羞,就因为想不到这么说,我说错他会不会怎么样,会不会觉得我不够聪明的,不对,你要把这些想法放在旁边,想到什么说什么,然后我们会慢慢的帮你调整、帮你修改。所以我们要定下来,要制定一个语言环境,因为中国很难找到一个全面的外语环境。有些学生他们会有一些外国朋友,会看英语片,会听英文的音乐,但是这个是不够的,需要反复的练习。听是被动的,看也是被动的,需要自己强怕多说,然后首先会比较辛苦,你说的很对,但是通过一个辛苦的阶段,你就会发现你的成就确实很大。

  主持人:我觉得好像在英语培训、英语教育这块大家都有共通的认识,像刚刚Peter说的被动的接受和主动的说,有一个input-output的过程,必须自发的去说、去运用之后才可以达到一个提高。

  Michael Lu:你刚刚说的input-output教学方式其实是融入到每一块的,刚刚说在校的环境,还有我们十几个板块的活动,也是通过在线学校的课程系统来做的。网上课程你不仅要看、要理解,你也要试才能过这关,所以网络也有这个宗旨在里面,也有这个系统。

  主持人:Peter在中国待多长时间了?

  Peter winn:差不多十年吧。

  主持人:怪不得你对中国很了解,知道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很大一个障碍是脸皮太薄,容易害羞、不好意思、担心说错,这可能是中国学生很大的一个瓶颈。

  Michael Lu:对,我也在几个国家长期居住国,包括短期的纽约、香港,长期的有澳大利亚、新加坡,感觉各个国家的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就不是特别愿意开口说话,比如说跟意大利人一些欧洲人对比,意大利人比较不善于学书面的东西,但他们特别喜欢张嘴说,文化方面、个人方面就很擅长交流和表达,所以这跟中国是完全相反的。

  主持人:这可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低调,内敛,所以你要让学生打破十几年、二十年的这种行事的方式是很难的。这就需要作为英语培训专家来给他们科学的引导。

  Peter winn:对,需要激励他们。

  Michael Lu:很多经过我们培训的学生感觉他们已经很有信心开口了。

  Peter winn:现在不一样,一进来的学生比较害羞,但是他参加基本上两个月的课之后你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其实是一个个性的变化,他变成比较外向,就开始发现他能够通过语言表示他的想法,然后他就在上课时间开始主动的回答问题,主动的提问题出来,我们一般上课的方式是提问,不是老师教,然后学生听,我们不用这个方法。我们是,比方说我自己教的课,我每个星期三有一门课,是关于国际管理,外国公司来到中国他们怎么考虑进入中国市场,会碰到什么问题,有什么文化的差别,有什么障碍,他们怎么处理,中国公司到外国,他们会怎么发展出来,在市场怎么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在销售方面怎么了解外国的消费者等等,所以我们归把这些话题研究,然后把一些案例、一些案子,比方说星巴克来到中国,他们有什么还是合乎他们的国际标准,有什么当地化,我们会考虑这些问题。首先学生会比较害羞,第一我提一个问题,沉默,没有人回答,但是变了几个月之后,变成大家都同时要说出来。

  Michael Lu:如果你有机会来到上海可以亲自去参加Peter的课程。

  主持人:我也希望能有机会来做一个这样的转变,把脸皮练厚一点。昨天看到你们的宣传,在英孚学习不仅是给你一口流利的英语,还给你一个坚强的信心,这对于学员来说超值的双重收获,double happiness。

  Peter winn:对,所以学生进来登记的时候,我们会跟他们不止是比较仔细的了解他们在语言各方面的强点和弱点,也不仅仅是帮他们定下来一个个人的学习方案,我们会定下来一个合适的目标,然后我们是定下来一个导师,会跟他们一对一见面,就帮他们达到这个目标,所以这个是课外的一个导师会给他们个人的意见或者帮他监督他的进度,然后帮他一步一步要往目标走,一对一的,这个也给学生更多的信心,他们并不觉得他们是一个人来学一个语言,这个很高的山,站在山顶就看那么高的英语山,他们觉得那么高,到山顶是很痛苦的,我怎么爬上去。但是我们给他一个计划,就是一条路,给他一个导师,会像导游一样的带着他,携手一起爬上去,他们并不觉得是一个人的,学习语言一般是这样的,我也学中文,是这样的。虽然有上课的时间,大部分时间还是个人看书、个人听录音带或者听MP3,个人想怎么提高我的水平。很多学生在这个情况里头会觉得太辛苦或者没有足够的信心,但是我们不让学生觉得这是他们一个人面对那么高的山,我们是一起帮他们、支持他们,跟他们一步一步走上去。

  主持人:让每一个学生觉得他不是孤军奋战。

  Peter winn:对。

 

  主持人:刚才说到中国学生的哑巴英语,能不能评价一下中国现在的英语教学,你认为是失败的吗?

  Michael Lu:我觉得失败说这个词太重了,因为一个国家在短期内要从主要的语言加入第二个语言是不容易的事情。

  主持人:其实你们不用太客气,英文的学习,本身学的是一门语言的学习,语言最大的用处就是用来交流,那学而不能用,还不能说是失败吗?

  Peter winn:不是说失败不是失败,是看什么目标,有什么标准,假如标准是每一个学生必须要说完全流利、完全达到很高的英语水平,中国有没有失败这个很难说,但是这个目标我觉得有点太过分。为什么达到那么高、那么流利的水平?你必须要有一个环境,不管是在中国或者是其他的国家,叫学生达到很高的语言水平必须要有练习的机会、必须要有环境才能够达到这个目标。

  Michael Lu:我们说的语言水平是口语,所以我觉得中国人书面上的理解、写作我觉得还是可以的。

  主持人:但是本身语言就是用来交流的,语言嘛肯定是用嘴来说的,可能也是因为跟大的教育体系有关系,应试嘛,要高考(高考新闻,高考说吧),所以才给了英孚这样一个培训的契机。

  Peter winn:这个是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就是说中国教育系统现在的情况是面对什么问题或者说有什么强点、有什么弱点,就是说中国现在语言教育系统是大部分人很重视考试,联考等等,还有如果要考研究生、要出国都需要考托福等等,所以很多学生没办法,他们必须要重视考试,要通过这个考试才能达到他们的目标。但是为了通过考试和为了掌握语言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一样的,所以在这方面有可能学生就缺了一点,因为他们一般来说选择一个方向,要么通过一个考试是这样学习的,要么达到一个语言的工具,是这样学,效果是不同,目标是不同的,学法是不同的,虽然有一些共通点,但是基本上方向还不是完全一致的。

  主持人:最重要的是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Peter winn:就要看你定下来的目标,如果目标是多少人能考托福,成绩超过多少多少,说中国有没有成功?已经非常成功了。我也在大学有一些同学,是中国来的,他们考托福,考了全满分,百分之百,但是叫他们在大学的课堂里站起来说话还是有难度的,为什么?因为不同的目标,说他们的目标是达到加入大学,那他们非常成功了,其实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会考进比较好的大学、比较好的研究所,但是不一定会代表他们的语言能力,

  主持人:所以说在考试的部分才会加入口语这部分,不仅仅是笔试的这块。

  Peter winn:对,现在已经慢慢的不仅仅是这个考试,这方向、趋势会继续,这个有什么来源?就是很多大学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不只是中国人,我们不要把中国人拿出来当一个例子,其他国家也是这样的。其实美国人学外语要达到一个目标就被录取什么的,他们考试也都有这个毛病,不只是中国人,但是大学处理这些课程的组织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的目标并不是学生团体只通过考试才能入学,他们确实要有能用这个语言表达的人。所以这个方面他们会把考试调整,把口语部分加进去。

  主持人:在中国可能就是艰巨的过程,因为这么长时间以来都是按照应试的模式在进行人才的挑选,对口语这方面不是特别的重视,所以转变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是可喜的是已经开始有这个转化了。

  Peter winn:对,这个趋势已经开始了。

  主持人:现在英孚在全国有80个培训点,据我了解是到了2008年就要200所学校,这样的扩张速度是否是英孚前所未有的?这是出于什么考虑让英孚如此发力中国市场?

  Peter winn:我们确实很重视中国的市场,我们在中国发展的时间已经算是不短,很长了,公司也要跟着中国发展也自己发展起来,打开新的门口,让中国人跟其他国家的人交流。

  Michael Lu:目前像日本英语培训市场是最高的,就是日本人投入在学生英语上的钱是最大的,我们相信十年内中国会超过日本,中国人特别聪明,所以从国际化的,无论是商业、文化想学习的东西他们的激情还是满强的,肯定这也是会推动我们想学英语的原因。

  Peter winn:这个跟中国的历史也有关系,之前中国是比较封闭的,基本上从70年代以后中国就开始开放了,所以不只是越多的公司来到中国,中国公司也跑到外国去发展,所以为了能够这样发展,中国必须要有足够的技能、人事方面的功能跟全世界的沟通,我们的口号也是帮中国跟全世界对话,所以这个就是我们核心的概念。

  其实我也个人在中国花了比较长的时间,也有机会跟很多中国人交流,我也有机会学中文,开始的时候很痛苦,但是学到沟通的水平之后我发现通过这个学习的经验我交了很多很多很好的朋友,我了解到一个完全新的文化,我有一辈子不会忘掉的纪念,我都很感谢,我们很感动。

  主持人: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其中之一吗,比如说你不能忘掉的经验是指什么?

  Peter winn:就是说我有很多在中国认识的朋友,他们当时是学生,现在就长大了,有家庭了,有孩子了,我们就不断的沟通,成为更好的朋友。所以他们会学到我们的文化,我也会通过他们了解多一点的中国文化,所以我们有一个文化交流,这个收获很大。所以我希望我们公司也会同样的让中国人了解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也有机会一样获得,交了外国的朋友,了解到外国的文化,也有国际性将来发展的机会。

  主持人:因为时间的关系再问最后一个问题,因为咱们搜狐也是网络的奥运会赞助商,我们跟英孚有特别多的缘份,英孚也是奥运培训提供商,还有一个共同点是,我们认定的受众其实都是很年轻的受众,比如说我们主要的受众群网友都是很年轻的,相对于其他网站来说都是刚刚工作的一些人,而英孚培训的人也有一部分这样的人,英孚有没有考虑通过互联网来做一些对中国网友的服务?因为我知道英孚在线网络教学很发达。

  Peter winn:这个是很好的主意,其实我们已经有类似的这种服务,我们在ww.englishtown.com网站里头我们已经有网友的服务,但是我们也有计划把这部分我们互联网上的学校发展出来,所以会今年到秋天或者冬天看到一些变化。

  主持人:在互联网上看到你们更多的身影。

  Peter winn:对,在互联网上发展出来更全面的、更丰富的服务,你说的很对,现在很多年轻人用互联网不只是中国的网友跟其他国家的网友沟通,把他们的经验比较起来沟通了解到其他国家的文化,这个也很重要。因为学语言必须要觉得它是实用才能吸引你的兴趣,你只是在传统的课学语言的话,没有在课外用的话很枯燥,你很快会放弃,但是必须要有一个机会把你所在课程学的知识在课外使用,才自然觉得很有兴趣、有用的,你会自然发现喜欢,你会自然比较多的学习,你会自然的进步。

  主持人:这是良性循环的过程。

  Peter winn:完全对。

  主持人:因为时间关系今天访谈就到这里,像Peter所说的,今年的春天或者冬天可能会在互联网上看到英孚的身影和服务的展现,希望到时候网友也给更多的关注。

  Peter winn:我想代表英孚特别感谢搜狐,我还记得其中的一个经验,我在加州的时候张朝阳过来,是搜狐还没有上市的时候,那时候搜狐是不像今天那么大的公司,他过来也带了一个朋友,他们的公司叫网大,他们一起到旧金山,我们是带他们到旧金山的一些公司,那时候我在投资银行工作,应该是1999年,所以我们到了硅谷,看一些投资银行,那天晚上我们去唱卡拉OK,很好玩。这个是其中一个机会用语言来跟其他国家的人沟通,所以我希望我们公司也将来让中国很多学生有类似的机会,那时候是张朝阳过来到美国,像外国人过来到中国跟他们直接用国际性的语言用英语来直接沟通,直接带他们去拜访公司,直接跟他们玩,用英语来唱卡拉OK,等等,所以这个对我们公司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目标。

  主持人:也希望早日达成这样的一个目标。

  Peter winn:所以我们再次感谢搜狐公司。

  主持人:谢谢两位嘉宾。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最新文章